時報訊“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請把我埋在,埋在這春天裡……”歌曲《春天裡》唱出了人生暮年的惆悵。沒錯,當我們老了,我們會在哪兒?養老,任誰都繞不開的問題,關乎你、我、所有人的未來。
  昨天,在省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預備會議後,舉行了優秀議案、建議的表彰會,省人大代表孫陽去年的《關於加快我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被評選為優秀建議。“養老是我們每個人的事,當然最關心。”孫陽這樣分析自己獲獎的原因。
  而過去的一年,我省在養老方面做了很多,比如增加了養老床位,新建了老年照料中心,培養了更多的護理人員,但面對養老,我們依然有疑問:我在家養老,社區有沒有足夠的護理力量?如果我去養老院,有沒有適合的地方供我選擇?
  正因為養老事關這個社會的每一人,記者瞭解到,今年的省兩會,又有不少代表、委員帶來了關於養老服務方面的意見、建議……
  一個現實
  浙江先於全國13年“老齡化”
  越來越多的代表、委員關註養老不是沒有原因。在浙江提到養老服務,有一個不能忽視的現實,就是浙江比全國早13年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到2012年底,全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857.69萬人,占人口總數的17.87%,其中80歲及以上老人130.36萬人。
  而截至2013年12月底,全省共有各類養老機構2092家,建成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4996個,有居家養老服務站近2萬個,社區老年活動中心(室)3.4萬個;全省共有14.5萬老人享受各類養老服務補貼,有60%的縣(市、區)建立養老服務信息系統。
  目前,浙江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格局初步形成,“9732”的空間佈局基本完成。對“9732”,省民政廳社會福利與老年服務處處長黃元龍這樣解釋,97%的老人居家養老,不少於3%的老人選擇到養老機構接受養老服務;2%的老人享受政府提供的養老服務補貼,享受“送上門”或“到機構”的服務。
  “這2%的老人,我們沒有城市和農村的區別,由他們自己選擇服務方式,願意到機構的補貼到機構,願意居家的,補貼給提供服務的居家養老服務組織或單位。”黃元龍說。
  去年省兩會,養老服務被列入2013年要完成的十件實事,任務是“實施城市社區居家系列服務惠民工程,新增各類養老機構床位數1.8萬張,為7500戶殘疾人家庭實施無障礙改造”。
  “我們已經超額完成了任務。”黃元龍一筆筆算著:截至去年12月底,全省共有各種養老機構2092家,床位27.5萬張,其中民辦機構床位占比已近五成。這一年,新增各類養老機構床位2.8萬張。
  三個問題
  養老服務建設和現實需求差距大
  但抽象的數字,並不能代表老人的滿意程度。
  2013年9月,在省人大就我省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專題問詢會上,民政廳廳長尚清坦言:從目前來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與高速發展的老齡化程度以及老年人對服務需求的迫切願望還有一定差距,“仍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比如城鄉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數量短缺,服務質量跟不上;現有設施不能滿足不同的需要,服務質量較好的城市公辦養老機構“一床難求”,農村敬老院床位空置率則較高;服務質量不高,特別是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發展不足,護理型、醫養結合型機構發展不足,護理員隊伍不足、素質不高,基層管理水平、服務水平相對不高。
  尚清解釋,不少民辦養老院入住率不高的原因有幾個方面,例如養老機構的設計理念問題,“過去建養老院重在建房子,一個房間一般兩三個人,農村敬老院甚至住4個人以上。群眾富裕了,老人喜歡包房,就降低了入住率。”
  一些養老機構設施簡陋,特別是農村敬老院條件差,也影響了入住率。此外,部分養老機構沒有醫療服務,缺乏護理隊伍,難以滿足老年人特別是失能、失智等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造成這些機構床位空置率比較高。
  對於人員素質的問題,尚清認為,現在從事養老服務的人員多是“4050”人員,“文化程度低,待遇低,要求他們達到一個標準也比較困難”。
  兩個疑問
  未富先老如何“老有善養”
  三方面問題中,最為大家關註的應該是第一個,“老年人習慣自己熟悉的環境,所以居家養老是最為合適的養老方法,浙江目前採取的方式也是‘離家不離社、離家不離村’。”黃元龍說。
  針對老年人更習慣待在熟悉的環境,浙江2012年初曾經出台了一項政策:將居家養老服務用房列入城市社區配套用房,按每百戶15—20平方米建築面積落實,有條件的地方可適當提高配建標準。新建小區在交付時,須配套相應面積的居家養老服務用房,老小區要通過騰退、置換相應房產予以配置。已經用於居家養老服務的用房要確定產權,切實保障居家養老服務的開展。
  “和幼兒園、中小學等社區配套設施同等重要,將來,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在小區中必不可少。”黃元龍說。
  將來,在多遠的將來?當人口紅利持續衰減,“未富先老”考驗著中國,浙江提出的養老模式能夠解決問題嗎?
  特寫
  居家養老實現了“老有善養”
  居家醫療步子卻邁得慢吞吞
  “又來了,挺早的啊今天。”家住拱墅區勝月院的高家梁夫婦,每天都會到登雲路社區日間老年照料中心報到,與老朋友聊聊天、喝喝茶,中飯就在老年食堂解決;頭髮長了,花上3元錢,找照料中心的理髮師楊子明幫忙修剪;哪裡不舒服了,中心健康小屋的工作人員則會幫忙瞧一下。
  像登雲路社區這樣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浙江去年新建了1000多個,目前總數已達4996個,居家養老服務站2萬個,覆蓋了近8成的老人。
  這種家門口的照料中心特別受老人歡迎。
  天氣好的時候,高家梁夫婦會攙扶著下樓去中心;天氣不好了,工作人員還會幫住在5樓的他們送飯。“如果哪位老人不舒服了,我們還提供送醫送藥服務。”登雲路社區專門負責養老工作的盧師傅說。
  在杭州,像這樣的照料服務中心還有很多,比如採荷街道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老人每天像入托一樣到中心報到,300元一個月,包一餐中飯;拱墅區華豐社區的“巧媳婦日間照料所”,專門為轄區內的孤寡、獨居、空巢老人提供便利……
  “沒有任何一種居家養老是脫離開社區、村獨立完成的,家庭、社區相結合的養老服務是一種很好的模式。”黃元龍說。
  但這種很好的模式,也有不那麼讓人滿意的地方。
  “如果我的老年病能在社區看,所有用藥能在社區拿就更好了。”採訪中,不少老人提出這樣的要求。
  江乾區的天城社區是老小區,有60歲以上的老人近千名,70歲以上的獨居老人94人,空巢老人66戶,社區的醫務室只能滿足老人最基本的需求,“如果是老年人有心臟疾病之類的或者其他慢性疾病,就難以應付了。”醫務室工作人員坦言。
  追問
  讓老人把養老院當“家”
  民辦機構還少了些什麼
  在浙江的“9732”體系中,居家和社區相結合要解決97%老人的養老,3%的老人到養老機構接受養老服務。
  杭州市第一社會福利院,有著寬敞的院子,整潔的房間,每個房間有七八張床位,老人們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聊天。這裡,有專門的護理人員幫老人打飯,清潔衣物,一樓還有專門的保健室,老人在裡面可以進行簡單的鍛煉,還有護士幫他們按摩。
  在這裡,越來越多的老人將養老院視為了“家”。
  省民政廳方面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省有各種養老床位27.5萬張,理論上已經能夠滿足3%的老人到機構養老的需求,但實際上,仍存在公辦機構“一床難求”,民辦機構“一人難求”的現象。對此,黃元龍解釋,“無論公辦還是民辦,入住都是一個過程。即便是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2000年剛開業時,也一直少人住,當時想盡各種辦法請老人入住。住滿了後,養老床位就很難周轉了,民辦機構過幾年也會這樣。所以養老機構床位空置,在一定時間內一定會存在,急不來。”
  話是有一定道理,但記者瞭解到,有的養老機構老人不願去,還因為它的位置原因。有的投資者辦養老機構,因為搞的規模大,只能選擇郊區,而對於老人來說,離開了習慣的、相對熟悉的環境,他們不太能接受。
  高素質護理人員奇缺
  何時能有高質量養老服務
  “無論是居家養老還是機構養老,歸根到底還是人對人的服務,是近距離或零距離的服務。”黃元龍說。
  無論是民政廳領導,還是養老院院長,或是社區的工作人員,提到護理人員時,提到最多的字是“缺”:缺人,缺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據統計,我省目前除了6400多人的專業從事居家養老指導與管理的社區工作隊伍,登記註冊為老服務志願者還有37萬人,可與850多萬老人的龐大數字相比,仍屬杯水車薪。
  應家橋社區有獨居老人150名,助老員卻只有1人。說起這件事,社區的助老員陳社玲有些無奈:“所有老人都去看一遍,就需要3天。”
  缺人,更缺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在城東一家民辦養老機構採訪時,一名老人偷偷告訴記者,護理阿姨只是幫他端端飯,連老人口腔護理都不會,“她還要問我嘞。”老人甚至擔心地問:“她不會把我按(摩)壞吧。”
  這家民辦養老院的院長坦言:“一些護工確實沒有受過幾年基礎教育,看字都成問題,培訓、考證書根本不可能。”
  黃元龍告訴記者,在浙江目前的養老機構護理員隊伍中,只有50%左右擁有人力社保部門頒發的職業技能資格,“我們現在更多的是加強培訓,提高她們的服務技能。”
  人才的缺失,也制約了養老事業的發展。
  所幸,有關部門已看到了這些。近年來,我省大專院校加強了對專業養老護理方面人才的培養,通過入職獎補等方式鼓勵大專學生從事養老專業的學習。
  “我們應該建立更完善的信息系統,把有多少老人需要接受服務、需要怎樣的服務、多少人能夠提供養老服務整合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發展養老服務業。”孫陽代表建議。  (原標題:讓老人愛上“養老”我們還少了些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s17esmfj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